滨海地区非饱和带干湿交替下氮素转化的关键路径及溶解性有机碳的影响
编号:3431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3 17:10:08 浏览:910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9日 08:52(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8min

所在会场:[S14] 主题14、水文地球科学 [S14-3] 主题14、水文地球科学 专题14.7、专题14.15(19日上午,B2鹭江厅VIP2)

暂无文件

摘要
    农业面源输入非饱和带的氮素持续造成地下水硝酸盐污染,严重危害各国的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近年来发现,土壤和地下水中均存在硝酸盐异化还原为铵(DNRA)与反硝化的竞争现象,DNRA产生的铵氮可能随干湿交替转化为硝酸盐,对地下水造成潜在污染风险。考虑到滨海地区非饱和带特殊的水文地球化学条件,本研究以山东半岛胶州湾附近的大沽河流域典型灌溉农业区为例,构建了非饱和带干湿循环下氮素转化的动力学模型,发现干湿交替下DNRA与反硝化的竞争延缓了非饱和带硝酸盐自净进程;定量了DNRA与反硝化对硝酸盐还原的贡献,并发现有机碳较多的介质中DNRA贡献也较大。与砂土相比,壤土在干湿交替下形成的团聚体更易释放溶解性有机碳,导致DNRA速率较快。当共存氧化还原活性溶解态黑碳(DBC)时,干期时硝酸盐积累量提高了36.1%,湿期时硝酸盐还原速率也提高了54.0%,加速了非饱和带硝酸盐转化,但同时DBC提高了DNRA的贡献。此外,DBC的酚类基团能为反硝化中间产物N2O提供电子,使其更易还原为N2,N2O排放量减少50%以上。本研究体现了水文、环境和生物等多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有望深化对非饱和带有机碳影响硝酸盐污染的认识,为地下水硝酸盐污染防治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
干湿交替,反硝化,DNRA,溶解性有机碳
报告人
刘乐成
讲师 中国海洋大学

稿件作者
刘乐成 中国海洋大学
马浩然 中国海洋大学
邱英英 中国海洋大学
郑西来 中国海洋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