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双裂隙含水层中的海水入侵机制
编号:3428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3 17:10:07 浏览:858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9日 08:36(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8min

所在会场:[S14] 主题14、水文地球科学 [S14-3] 主题14、水文地球科学 专题14.7、专题14.15(19日上午,B2鹭江厅VIP2)

演示文件

提示:该报告下的文件权限为仅限参会人,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

摘要
通过构建大型砂槽室内试验模型,探究水平双主干裂隙含水层中的海水入侵机制;并通过离散裂隙基质模型详细分析不同分布形式的双裂隙对盐趾趾长、混合带体积等11种典型海水入侵特征的影响。研究发现:水平双裂隙能显著增强盐水楔及混合带的发展,裂隙间的咸淡水混合尤为显著。同时,两条裂隙对海水入侵的影响会彼此限制,位于近海侧和含水层中部的裂隙作用更明显。近海侧裂隙高度越高,盐水楔发展程度和裂隙间混合作用越显著,近陆侧裂隙高度则仅对盐水楔尾部有较明显作用;含水层中部和底部裂隙越靠近内陆、盐趾长度更大而盐水体积更小,远离盐水楔时、则会分别使混合带和盐趾长度急剧变小。研究可为沿海裂隙含水层海水入侵防治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关键词
海水入侵; 地下水动力; 水平双裂隙; 室内试验; 数值模拟
报告人
谢一凡
副教授 河海大学

稿件作者
谢一凡 河海大学
鲁春辉 河海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