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泉域盆山耦合带岩溶水-孔隙水相互作用研究
编号:3423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3 16:59:18
浏览:884次
特邀报告
摘要
晋祠泉是我国北方历史名泉,也是晋祠文化名胜三绝之一。从春秋时期的智伯渠开始,就承担了重要的供水保障任务,凝聚了丰厚的人文积淀和历史价值。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泉域岩溶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于1994年4月30日断流,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破坏。本文以晋祠边山断裂带为研究区,围绕岩溶水和孔隙水在盆地-边山转换地带的相互作用问题,采用水文地质、水文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示踪、放射性同位素定年以及数学模拟耦合技术,分析了60年来岩溶水和孔隙水相互作用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960年1960s的天然径流状态下岩溶水侧向补给孔隙地下水。20世纪80年代勘探开发利用阶段岩溶水和孔隙水的水位差缩小,部分超采区形成水位降落漏斗,2000s以来的多年人类活动影响叠加阶段岩溶水和孔隙水的水位降落漏斗面积扩大,同位素质量平衡以及数学模拟计算均表明这个时期孔隙地下水对晋祠泉的补给贡献量达到最大(42.1%)。21世纪以来,随着一系列水资源管理措施的实施岩溶水和孔隙水水位均有所回升,并且在煤矿开采区和岩溶地下水开采区存在回升延迟的现象。这也表明了过度人类活动是导致晋祠泉断流的关键因素。这项研究可为晋祠泉生态复流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助力岩溶区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
岩溶水-孔隙水相互作用;人类活动;边山断裂带;水文地球化学;多同位素;数值模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