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内流盆地河流-地下水交互及对盆地资源环境格局的控制意义
编号:3200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2 23:08:59 浏览:899次 特邀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8日 16:12(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2min

所在会场:[S14] 主题14、水文地球科学 [S14-2] 主题14、水文地球科学 专题14.4、专题14.5、专题14.6(18日下午,B2鹭江厅VIP4)

暂无文件

摘要
地表水-地下水交互是干旱内陆盆地的关键水文过程,对盆地水资源、盐湖资源及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柴达木盆地格尔木河流域为例,综合热红外遥感解译、地下水位分析、水化学同位素、数值模拟等多种方法,研究极端干旱内陆盆地地表水与地下水交互机制及其资源环境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干旱内陆盆地可划分为四个主要的地表水与地下水交互地段。第一区段分布于出山口至冲洪积扇前缘,该区段全部为河水渗漏补给地下水模式,盆地地下水主要自该区段接受地表径流渗漏补给,其渗漏补给河水驱动并控制着盆地地下水流系统发育分布框架。第二区段位于冲洪积扇前缘地区,以地下水排泄补给河水模式为主,该区段是盆地地下水的主要排泄区,其排泄水量在盆地地下水排泄总量中的占比超过80%。第三区段位于细土平原中下游地区。第二区段下游地区和第三区段存在多次频繁的地表水-地下水交互转换过程,尽管交互范围和规模均较为有限,但其驱动并控制着盆地局部易变地下水流系统的发育和演化,决定着盆地中下游地区浅部地下淡水资源体的空间分布格局。第四区段为盆地中部的尾闾盐湖区,该区段为盆地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最终消亡区,也是盆地区域地下水流系统的自然排泄区,然而由于长期的人工采卤渠,地下水已不能通过自然排泄进入尾闾盐湖。本研究系统建立了干旱内陆盆地地表水-地下水的空间交互模式,并识别了其对于干旱内陆盆地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水质空间分布格局的控制作用。
 
关键词
地表水-地下水交互,地下水流系统,干旱盆地,地下淡水体,盐湖资源
报告人
肖勇
副教授 西南交通大学

稿件作者
肖勇 西南交通大学
张雨晴 西南交通大学
杨洪杰 西南交通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