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中部断层几何形态控制的余震活动性
编号:3114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2 22:53:12 浏览:804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9日 13:5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S9] 主题9、地球物理与大地测量 [S9-3] 主题9、地球物理与大地测量 专题9.3、专题9.6、专题9.9(19日下午,305A)

暂无文件

摘要
印度和欧亚板块的持续碰撞造成了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以及该区域和周边频繁、强烈的地震活动,包括2015年的尼泊尔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损失。因此,对该地区的地震活动性规律及危险性进行分析是很有必要的。本研究采用基于机器学习的地震检测定位方法(LOC-FLOW; Zhang et al., 2022),对喜马拉雅中部的两期临时地震台阵进行了详细分析,包括2003年的Hi-CLIMB台阵和尼泊尔大地震后布置的NAMASTE台阵(2015.7-2016.4)。后者的地震定位结果显示出一系列时空分布特征,揭示了断层几何形态(包括断坪-断坡结构及可能的撕裂断层)对余震活动性的控制作用,对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喜马拉雅,断层几何形态,地震活动性,机器学习
报告人
李江涛
研究员 武汉大学

稿件作者
邝晔旸 武汉大学
李江涛 武汉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