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米尔高原、西天山及周边区域地幔过渡带结构
编号:3100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2 22:53:07 浏览:952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9日 15:1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S9] 主题9、地球物理与大地测量 [S9-3] 主题9、地球物理与大地测量 专题9.3、专题9.6、专题9.9(19日下午,305A)

暂无文件

摘要
系统研究帕米尔高原、西天山及周边区域深部地幔结构对于深入理解与印亚碰撞密切相关的大陆动力学、陆内造山运动以及构造变形至关重要。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利用来自352个地震台站和6173个远震事件的42560条P波接收函数对该区域地幔过渡带(MTZ)精细结构进行成像。我们的结果显示,哈萨克地盾南部和西天山北部410 km不连续面(d410)显著下降15-20 km,与地震层析成像模型中的低速异常一致。我们认为这是由于来自MTZ的地幔上涌导致,这为西天山晚白垩世至古新世玄武岩岩浆活动(74-52 Ma)相关的天山地幔柱提供了证据。考虑到西天山下方d410轻微下降约8 km,我们排除了塔里木岩石圈的深俯冲,更倾向于其对天山的近水平挤压,导致天山岩石圈的挤压增厚并拆沉,拆沉的岩石圈现今滞留在660 km不连续面(d660)附近,同时造成了小规模的地幔上涌。塔里木下方d410下降了10-15 km,我们认为是源自于MTZ 的地幔上涌导致。兴都库什中部下方d660剧烈下降25-30 km,为该区域印度岩石圈的深俯冲到达MTZ底部提供了直接证据,同时表明印度岩石圈在兴都库什和帕米尔高原下方有不同的大陆碰撞机制。
 
关键词
陆陆碰撞,地幔过渡带,大陆深俯冲,陆内造山,地幔上涌
报告人
吴颖凯
博士研究生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稿件作者
吴颖凯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鲍学伟 浙江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