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滇块体岩石圈剪切波衰减Q值研究
编号:3088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2 22:53:02 浏览:810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9日 09:4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S9] 主题9、地球物理与大地测量 [S9-2] 主题9、地球物理与大地测量 专题9.5、专题9.7、专题9.8(19日上午,305A)

暂无文件

摘要
青藏高原东南缘经历了强烈的构造运动, 理解其构造变形机制的关键问题是岩石圈的流变性质。本文利用衰减 Q 值与剪切波速度结构对温度、挥发份含量、熔融程度的不同敏感度研究和约束川滇块体岩石圈的流变性质,为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构造变形机制提供新的参考。我们筛选了 196个 3.0 – 6.0 级的近震5 - 30 s 的瑞利面波数据来反演剪切波衰减Q 值。面波的振幅受震源辐射花样、几何扩散、弹性散射、台站响应,以及滞弹性衰减的多重影响。本研究中我们利用震中距校正了几何扩散的影响,通过震源机制解计算瑞利波辐射花样,校正了震源对振幅的影响,并根据零极点处辐射花样值的大小去除了相应方位角范围内振幅误差较大的观测值,随后采用基于面波有限频理论的敏感核函数校正了弹性散射对振幅的影响,最后通过统计残差获得了每个台站的台站响应产生的系统偏差,拟合最后的振幅残差得到 4 - 28 s内 12 个频段的瑞利波衰减系数,其中8-12 s 的三个频段出现负的衰减系数,可能是地壳厚度的剧烈变化产生的强散射所致。反演瑞利波衰减系数得到岩石圈 65 公里以浅的一维剪切波衰减Q 值结构。上地壳的平均 Q 值是215,反应了较强的刚度,易于积累应力,其变化趋势与地震的深度分布比较一致,说明 Q 值能好的反应地壳的流变性质;在30-45 公里中下地壳的深度范围内平均 Q 值接近30,地震活动性在此深度到上地幔基本为零,说明其粘度系数和刚度非常低,结合He3/He4同位素比显示的软流圈物质上涌,可能有部分熔融体存在,但是产生机制和空间分布的范围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缘;衰减;部分熔融;敏感核
报告人
扬漂
硕士研究生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稿件作者
杨漂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阮友谊 南京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