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水主导半干旱区山地人工侧柏林的地下水流 — 基于氢氧稳定同位素的认识
编号:2990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2 21:28:22 浏览:769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8日 15:42(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5min

所在会场:[S14] 主题14、水文地球科学 [S14-2] 主题14、水文地球科学 专题14.4、专题14.5、专题14.6(18日下午,B2鹭江厅VIP4)

暂无文件

摘要
了解土壤水分运移和地下水流的水源对于评估水资源、土壤养分管理和预防地下水污染等至关重要。尤其对于干旱区山地人工林,降雨发生前后土壤新旧水混合过程是如何变化的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连续观测了兰州市南山人工侧柏林的土壤含水量及三次典型降雨(6月2日、7月2日和7月13日)前后土壤水δ18O和δ2H的动态变化,探讨降雨前后山坡非饱和带新水(降水)和旧水(土壤孔隙中储存的事件前水)的混合过程,并利用MixSIAR模型评估地下水流的水源。结果表明,前3天的累计输入水量>10 mm为有效输入水,降雨事件发生后新水的同位素信号入渗到70 cm就消失了。6月2日和7月2日降雨后水分以活塞流形式下渗,7月13日雨后水分入渗过程中活塞流和优先流共存,这主要是受降雨量差异的影响。三次降雨前后老水对地下水流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99.47%,99.00%,99.23%,说明老水主导地下水流。雨后各个深度土壤水中均以老水占主导,新水比例基本上随雨后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小。本研究对于理解干旱山区地下水流的产生机制以及山地人工林的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土壤水,稳定同位素,新水比例,活塞流,优先流
报告人
张宇
博士研究生 西北师范大学

稿件作者
张宇 西北师范大学
张明军 西北师范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