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河床表层沉积物的释光灵敏度研究
编号:298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0 16:57:12 浏览:862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9日 14:45(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S1] 主题1、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S1-5] 主题1、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专题1.1、专题1.10(19日下午,厦门国际会展酒店 1楼海丝会议室)

暂无文件

摘要
释光技术除了广泛应用在第四纪沉积物定年外,在沉积物源判别方面也展现出巨大潜力。本研究对长江中下游33个现代河床表层样品的粗颗粒(180–250 μm)石英矿物进行了EMCCD单颗粒释光灵敏度测量。发现在三峡大坝下游的枝城至洞庭湖段,干流样品的光释光(OSL)灵敏度相对较高,随后顺流波动下降,到鄱阳湖下游区域再次波动上升,低灵敏度颗粒无顺流变化趋势。整体上OSL灵敏度及其发光率普遍偏低,约30–60%的石英颗粒灵敏度不足1 counts/Gy,超过10 counts/Gy的高灵敏度颗粒占比极为有限,约10%的较高灵敏度颗粒贡献了约80–90%的整体释光信号。结合之前对长江三角洲全新世样品释光性质的研究,我们推测三峡大坝坝下冲刷作用是促使洞庭湖上游长江干流集中出现高灵敏度石英颗粒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光释光,灵敏度,物源,长江中下游
报告人
于欣冉
硕士研究生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

稿件作者
于欣冉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
年小美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
张卫国 华东师范大学
邱凤钺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