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迪卡拉纪末期海洋磷含量重建
编号:2948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2 20:51:39 浏览:816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8日 17:1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8min

所在会场:[S16] 主题16、古生物、古地理与古环境 [S16-1] 主题16、古生物、古地理与古环境 专题16.12、专题16.11、专题16.10(18日下午,401)

暂无文件

摘要
埃迪卡拉纪末期是地质历史上生物演化与环境变化的关键时期,发生了后生动物的首次矿化、两侧对称动物的出现、挖掘和捕食等行为的复杂化,其可能的海洋化学环境调控尚不清楚。磷是控制地质历史时期海洋生产力的关键营养元素,也是调控大气-海洋系统氧化进程的关键,更是在根本上控制了生态系统的复杂度。因此,重建海洋的磷含量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产出Nama生物的纳米比亚南部Witputs Basin地层(钻孔)和产出石板滩生物群的中国华南湖北宜昌地区雾河剖面(露头)开展了CAP(carbonate-associated phosphate)分析,以期对埃迪卡拉纪末期海洋的磷含量演化进行重建。数据结果显示CAP/(Ca+Mg)值整体处于较低水平,约0.1-0.3 mmol/mol;CAP/(Ca+Mg)与δ18O指示的流体参与、Mg/Ca指示的岩性组成、以及Mn/Sr指示的成岩改造均无明显关系,可以有效地反映海水的特征;此外,CAP/(Ca+Mg)在地层上显示出高频的波动特征,可能跟局部的藻席的发育有关。本研究指示埃迪卡拉纪末期浅海区域整体上营养盐含量较低,这可能决定了当时海洋广泛的缺氧,埃迪卡拉纪末期生物的演化可能与海洋局部的环境特征密切相关、而与全球海洋的整体特征关系不大。
 
关键词
生物矿化;埃迪卡拉纪;古环境;磷循环;
报告人
范涌涵
博士研究生 成都理工大学

稿件作者
范涌涵 成都理工大学
程猛 成都理工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