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曲线识别峰丛洼地型地下河流域水文特征
编号:2926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2 21:09:57
浏览:781次
特邀报告
摘要
峰丛洼地型地下河系统是广西农村主要的供水水源,但受控于其地质结构特征,地下河系统具有水文动态变化大、开发利用困难、易受污染和旱涝灾害频发等特点,成为制约当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水文过程是岩溶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阐明其相关过程和机理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科研人员选择西南地区广西桂林市毛村地下河流域为研究区,解析各次级架构(泉、天窗、钻孔、管道)的水文地质特征,评价各含水介质的蓄水能力。各次级架构的水文衰退曲线均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且每个阶段均符合指数模型,表明毛村地下河流域含水介质遵从孔隙-裂隙-管道模型。根据各次级架构水文衰退曲线计算孔隙水、裂隙水和管道水的比例,结果表明慢速流是毛村地下河流域蓄水的主要模式,快速流在上游浅层水循环的次级架构中所占比例最大。根据水文衰退系数反馈的岩溶空间架构特征,以及水文变化曲线不同阶段的释水介质属性,构建各次级架构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各次级架构电导率的变化曲线随着水位的变化而变化,基于电导率和水位变化曲线间的动态数学关系,计算得出基质的电导率值大于200 μS/cm,管道水的电导率值小于100 μS/cm。因此,利用岩溶水体电导率的动态变化特征,可用于评估复杂岩溶含水系统的水资源量,在复杂岩溶地貌区水文地质研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