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河双层管道复杂岩溶水系统污染物溯源与修复
编号:2922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2 20:46:58 浏览:751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8日 17:34(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8min

所在会场:[S14] 主题14、水文地球科学 [S14-1] 主题14、水文地球科学 专题14.1、专题14.2、专题14.3(18日下午,B2鹭江厅VIP3)

暂无文件

摘要
以四川玉壶井地下水系统为例,采用同位素和水化学手段快速筛选出典型污染物潜在输入端,通过自然和加压示踪试验证实了污染物跨河运移事件的发生。针对岩溶区特殊、复杂的4项水文地质条件:污染物跨河污染地下水;双层岩溶管道平行但不交汇;岩溶含水层污染物的远距离运输(达14 km);岩溶区活动地下分水岭的存在,研究人员提出了切合实际的、有效的岩溶水修复治理措施。修复后,岩溶水中CODMn由16.42 mg/L降至0.9 mg/L,NH4+由7.81 mg/L降至0.04 mg/L,Na+由50.12 mg/L降至4.78 mg/L,治理效果显著。研究采用的水化学和同位素筛选污染源潜在输入端,示踪试验证实来源的方法手段为其他复杂岩溶区污染物溯源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技术方法,为岩溶区地下水的管理及修复治理提供了新的工作模式。
 
关键词
岩溶含水层;水化学;同位素;示踪试验;跨河双层岩溶管道
报告人
任坤
副研究员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稿件作者
任坤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