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峨眉山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底部粘土岩(绿豆岩)成因及地质意义研究
编号:2909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2 20:43:31 浏览:1042次
口头报告
摘要
在早-中三叠世时期,华南及川黔地区广泛发育一套凝灰岩或火山成因的粘土岩,呈绿灰色,含硅质豆粒,俗称“绿豆岩”,常作为早-中三叠世界线层位研究,其对界线年龄的厘定和约束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后生物复苏事件具有重要的意义。前人对绿豆岩的研究现仅限于年代学、矿物学的研究,而对于物源信息、构造演化背景、火山事件与生物复苏的耦合机制研究较少涉及,在扬子西缘研究研究较为薄弱。以扬子西缘早-中三叠世界线绿豆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绿豆岩进行锆石U-Pb定年及原位Lu-Hf同位素测试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厘定雷口坡组底部沉积时限,探明早-中三叠世四川盆地广泛分布的绿豆岩差异性缘由,从而约束中三叠世生物复苏的原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