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纪黑色页岩中的特化海绵及其适应性演化
编号:2901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2 20:39:46
浏览:847次
特邀报告
摘要
寒武纪黑色页岩中的海绵化石具有多样性高、保存完好、能够适应低氧(甚至缺氧)环境的特点,多年来一直受到古生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者的关注。然而,这些海绵的身体形态与适应性演化的关系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华南地区寒武系第二统第三阶水井沱组和牛蹄塘组黑色页岩中的完整海绵化石Sanshapentella tentoriformis Yun et al., 2022和Hyalosinica archaica Mehl & Reitner et al., 1993展现了特殊的身体形状,对于破译海绵动物的适应性特化和早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S. tentoriformis的身体由柱状主体和四个或五个锥形突起组成,锥形突起由特殊的“金字塔形”五射皮层骨针支撑,形如帐篷。这种独特的形状有助于增大海绵体的比表面积,使其在低氧或缺氧条件下保持高效的氧气利用和较低的能量消耗。H. archaica具有卵形的主体和一根颀长的根茎,这根根茎能将海绵主体托举到沉积物表面以上,使之尽可能地远离缺氧环境。综合来看,寒武纪黑色页岩中六射海绵的15个属可分为三个形态群:1)形态群1包括卵形和圆柱形,其体壁相对光滑,顶部有一个较大的出水孔(以Diagoniella、Protospongia和Triticispongia为代表);2)形态群2是指桶状、体壁粗糙不平的体型,其出水孔可能有锯齿状边缘(以Lantianospongia和Hintzespongia为代表);3)形态群3以具有明显分支或突起为特征,典型代表为 S. tentorformis。形态群1能够适应多种海底环境,类似于“通用型”的身体形态;形态群2和形态群3的大部分代表类群仅局限于寒武纪黑色页岩,表明它们很可能是对缺氧环境的适应性特化。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