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生物群中斗篷海绵的形态分类研究
编号:2898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2 20:37:24 浏览:907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9日 13:2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8min

所在会场:[S16] 主题16、古生物、古地理与古环境 [S16-4] 主题16、古生物、古地理与古环境 专题16.5、专题16.7、专题16.9(19日下午,B2鹭江厅VIP4)

暂无文件

摘要
       海绵动物在动物树中的位置决定了它们在解读多细胞动物起源与早期演化的重要地位。斗篷海绵作为寒武纪原始单轴海绵目中古地理分布最为广泛的类群之一, 在世界各地寒武纪地层中都有报道, 但其躯体形态与生长方式一直未得到重点关注。清江生物群是一个新发现的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 初步的统计结果显示斗篷海绵是优势类群之一。本文对其中2个形态特殊的斗篷海绵新种Choia qingjiangensis sp. nov.和C. textura sp. nov. 以及1常见种Choia carteri进行报道, 并结合前人研究, 通过埋藏过程模型构建对斗篷海绵身体形态进行了恢复。结果表明, 斗篷海绵为凹面向上, 非简单双层骨架构成的倒锥状薄壁海绵, 且具有三个层级的身体高宽比: 第一类普遍个体较小, 为近扁平的矮锥状; 第二类锥体较高,埋藏过程中易被侧向压倒而保存为扇形标本; 第三类为具一定高度的矮锥状,但相对高度较低,介于前两类之间,一般情况下也会为顶压保存为圆或近似圆状的形态,但在埋藏过程中常会发生中心盘撕裂或冠状骨针缺失现象。该研究将为进一步了解斗篷海绵的演化历史和生态习性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
清江生物群,斗篷海绵,系统分类,形态复原,时空分布
报告人
吴来源
硕士研究生 西北大学

稿件作者
吴来源 西北大学
贠浩 西北大学
张兴亮 西北大学
王青山 西北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