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丹寨南皋地区寒武纪凯里动物群的群落组成和生态空间初探
编号:2889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2 20:37:21 浏览:855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9日 15:24(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8min

所在会场:[S16] 主题16、古生物、古地理与古环境 [S16-4] 主题16、古生物、古地理与古环境 专题16.5、专题16.7、专题16.9(19日下午,B2鹭江厅VIP4)

暂无文件

摘要
  海相特异埋藏化石库保存了海洋生物群落原始的生态结构, 可为群落生态研究提供详实的化石证据。贵州寒武纪凯里生物群(乌溜早期,约5.08亿年,略早于加拿大的Burgess Shale)是埋藏于江南斜坡相区典型的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具有很高的物种多样性和生物个体丰度,是寒武纪大爆发之后海洋生态系统复杂化和棘皮动物大幅射的埋藏窗口。1982年赵元龙等发现凯里生物群以来,至今已逾四十年多年,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研究成果, 但有关定量生态学研究非常薄弱。丹寨南皋是凯里组的命名地,地层发育良好,生物化石丰富,其中以三湾剖面凯里组的出露最好,研究程度最高,可作为剑河八郎乌溜-曾家崖苗岭统和乌溜阶“金钉子”的辅助剖面。本文对采自南皋三湾剖面凯里生物群的千余块化石标本进行多元统计定量化分析。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三湾剖面的凯里生物群产有棘皮动物、腕足动物、节肢动物、曳鳃动物、软体动物、海绵动物和腔肠动物共7个动物化石门类,包括50属63种,涵盖13种生态类型。其中,节肢动物作为多样性最高的生物类别,无论个体丰度(占比77.5%)还是物种多样性(占比68.2%)都占据绝对优势。此外,腕足动物(占比9.5%)和曳鳃动物(占比5%),也是多样性较高的门类。从生态空间占用情况来看,三湾剖面的凯里生物群占据多个生态分层,捕食策略多样化很高,总体上以底栖移动生态类型为主,游泳捕食为辅,表现出华南寒武纪斜坡相区底栖为主的生态群落的典型特征。这是有关凯里生物群群落生态的首次定量化分析,有望为进一步探索寒武纪海洋生物群落的生态系统演化提供新线索。
关键词
丹寨南皋、凯里生物群、寒武纪起源演化、定量化分析、生态空间
报告人
张培
硕士研究生 贵州大学

稿件作者
杨宇宁 贵州大学
张培 贵州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