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湖相沉积物碳酸盐组成轨道尺度变率揭示8Ma亚洲风尘活动增强
编号:2880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2 20:25:28 浏览:810次
口头报告
摘要
风尘在地球气候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可通过“阳伞效应”、“冰核效应”、“铁肥效应”和“风化度效应”等多种途径深刻影响现在及过去地质历史时期的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等。前人通过石英砂形态学特征、粉尘搬运及沉降动力学特征和源汇对比等从河湖相沉积物中示踪构造尺度的风尘信号,然而在轨道尺度上,风尘的示踪仍存在困难。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临夏盆地处于亚洲风尘传输路径的下风向区域,因此盆地河湖相沉积物中记录了亚洲风尘活动历史。本文从盆地南缘的黑林顶剖面(12-5Ma)开展沉积物自生碳酸盐的化学组成含量变化的高分辨率(~5 kyr)研究,反演过去流域水化学组成在轨道尺度上的变率。结果指示自生碳酸盐Ca-Mg-Sr体系的轨道参数(偏心率、斜率和岁差周期)在~8-9 Ma存在转型,具体表现为Sr/Ca、Mg/Sr比值仅分别在~8 Ma之前和之后显示清晰的轨道尺度变化,而Mg/Ca比值在整个研究阶段均显示轨道尺度变化。综合分析表明这一轨道尺度转型可能受控于~8Ma之后富白云石的亚洲风尘轨道尺度输入变化。
稿件作者
严忠义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杨一博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韩文霞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刘玉东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方小敏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