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相页岩有机孔隙发育特征及效应
编号:2848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2 20:29:56
浏览:802次
特邀报告
摘要
有机孔隙是页岩气的主要储集空间,其发育程度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显微组分的差别可能是有机孔隙差异发育的主要原因。本次研究选取松辽盆地青山口组、渤海湾盆地沙河街组和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典型陆相页岩样品30块,开展了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联用实验,实现了对页岩中主要显微组分的孔隙发育特征的定量表征。同时,还进行了甲烷吸附、溶胀和反射率测试,探讨了有机孔隙发育程度对有机质吸附甲烷能力、储油能力和反射率数值的影响。项目还选取桦甸盆地桦甸组的1块油页岩样品,对其进行基于扫描电镜的原位热模拟实验,在线观察了不同加热温度下主要显微组分的形貌特征。基于上述研究,得到了以下认识:(1)各显微组分有机孔隙的孔径大小关系为:固体沥青<无定形体<藻类体<镜质体<丝质体<角质体<树脂体<孢子体。面孔率由高至低的顺序为:藻类体>丝质体>无定形体>固体沥青>镜质体,表明倾油性显微组分的有机孔隙发育程度高于倾气性显微组分。(2)对于同一页岩样品而言,干酪根的兰氏体积明显高于全岩,反映了有机质对气态烃的储集起主要作用。最大溶胀比与有机质孔隙度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表明有机孔隙的发育对液态烃的储集具有积极意义。(3)同一片镜质体或固体沥青中,孔隙的发育程度与反射率的测试值具有良好的负相关性,这是因为孔隙越发育的有机质表面越不平坦。(4)原位热模拟实验结果表明镜质体、惰质体和沥青的面孔率均随着加热温度的增加而增大,直至热模拟实验终点(EasyRo=4.63%)。其中,惰质体的孔隙发育程度高于镜质体,这对前人的认识是一个挑战。上述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对页岩中有机孔隙发育机理的理解,并揭示了有机孔隙发育程度对页岩储集油气能力的影响,以及孔隙发育程度与镜质体和沥青反射率数值的关联性,可以从理论角度为页岩油气的勘探选区提供依据。
关键词
陆相页岩;有机孔隙;显微组分;储集油气;反射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