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槽—台背景下的颗粒滩储层特征及成因分析
编号:2843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2 20:18:25 浏览:765次
口头报告
摘要
摘 要:广阔的海槽—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框架内,台地边缘颗粒滩储层常环海槽呈带状分布,且具有距海槽生烃凹陷近、储层厚度大等特点,是基于槽—台背景下碳酸盐岩颗粒滩油气藏重要的勘探目标。由于台地边缘颗粒滩储层常受到多类型成岩作用叠加改造、微地貌起伏等因素影响,往往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剖析颗粒滩储层特征、明确储层成因及主控因素是有效提高此类油气藏勘探成功率的关键。
四川盆地东北部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期是颇具代表性的槽—台沉积格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环开江—梁平海槽的台缘相带先后发现了普光、元坝、黄龙场等大中型颗粒滩气藏,展示了良好的勘探前景。前人研究表明,位于开江—梁平海槽东西两侧台地边缘的飞仙关组颗粒滩储层特征及发育规模存在差异,且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但目前针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少且对储层成因的分析还有待进一步深入。鉴于此,从海槽东西两侧台地边缘颗粒滩储层特征入手,以孔隙演化为主线,分析对比了东西两侧颗粒滩储层物性与成岩作用差异,进一步探讨了东西两侧颗粒滩储层成因及主控因素。
通过铸体薄片、岩心、物性等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海槽东西两侧台地边缘颗粒滩储层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东侧发育粒内溶孔+铸模孔的鲕粒云岩储层、晶间孔+晶间溶孔的晶粒云岩储层为主,喉道类型以缩颈状+管束状和片状喉道为主,物性较好、具有较低排驱压力、较高中值半径和较高退汞效率的特征,属于中孔中渗储层范畴;西侧则主要发育残余粒间孔和粒间溶孔的鲕粒灰岩储层,喉道类型以缩颈状+管束状喉道为主,物性较东侧差、具有较高排驱压力、较低中值半径和较低退汞效率的特征,属于低-中孔低渗储层范畴。
在储层特征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以孔隙演化为主线,剖析了区内飞仙关组主要的成岩阶段与成岩作用,认为飞仙关组颗粒滩储层经历了同生期、早成岩期、中成岩期和晚成岩期等4个成岩演化阶段,成岩作用类型可分为建设性的溶蚀作用和白云岩化作用,破坏性的压实压溶作用和胶结充填作用。海槽东西两侧颗粒滩储层成岩作用存在明显差异,东侧颗粒滩储层主要受大气淡水溶蚀和白云岩化作用控制,西侧颗粒滩储层主要受控于埋藏溶蚀作用。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颗粒滩储层的成因及主控因素,认为飞仙关组颗粒滩储层的形成主要受沉积相、建设性成岩作用及古地貌等多因素控制。高能颗粒滩相为储层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溶蚀和白云岩化等建设性成岩作用是海槽东西两侧颗粒滩储层最终定型的关键;“东高西低”的古地貌格局导致区内海槽东侧台地边缘更易暴露于强蒸发的大气淡水环境,西侧则不易暴露出水面,促使了东西两侧颗粒滩储层成岩作用差异化,进而导致了东西两侧颗粒滩储层的分异。
关键词
主控因素;储层特征;飞仙关组;开江-梁平海槽南段;川东北地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