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埃迪卡拉纪早期藻类与真菌状生物的原始共生作用
编号:2824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2 20:12:08 浏览:815次
口头报告
摘要
真核藻类或蓝藻可以与真菌通过共生作用形成地衣,这种独特的共生体具有强烈的生物风化作用,对塑造地表形态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前寒武纪鲜有藻类-真菌的共生作用的报道,使我们对地衣的起源与早期演化的了解十分有限。中国贵州的埃迪卡拉纪瓮安生物群产出大量磷酸盐化的微体化石,为这一时期藻类、真菌等真核生物的演化提供了绝佳的窗口。本研究系统描述了产自瓮安生物群中的似地衣共生体化石。该化石为一不分层原植体,其中含有大量丝状体和球状体:丝状体大多单轴,少数具二歧分支,丝体通常在顶端或中部发育一个或数个膨大结构;球状体呈单体或聚集体形态,被一透明质胶鞘所包围。研究将丝状体解释为真菌的菌丝,膨大结构解释为真菌孢子囊;球状体则被解释为具胶鞘的蓝藻。此外,研究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技术对标本进行观察,发现了两者之间可能的相互关系。其一为附着关系,表现为菌物共生体的菌丝紧挨着藻类共生体细胞,或叠覆在其上方,没有穿破后者的细胞壁。此种情况可与现代地衣中的营养方式对比,菌丝可以通过吸根向藻类共生体吸取营养。其二为包绕关系,表现为菌丝部分地包绕单个藻类共生体细胞。此种现象在现代地衣中较为普遍,即使在地衣共生关系建立的初期,菌丝会完全包裹接触到的藻类细胞,形成类似结构,并随后发展成为初级的松散原植体。作为对比,研究对瓮安地区陡山沱组底部盖帽白云岩中的真菌状化石和球状藻类化石进行了仔细观察,揭示出可能的共生关系证据。整体而言,盖帽白云岩中藻类-真菌的共生作用比瓮安生物群中的地衣状化石体现的共生作用更为简单,而后者又较之泥盆纪莱尼燧石中的地衣化石更为原始。研究表明,在埃迪卡拉纪早期,藻类和真菌就已经具有原始的共生作用,并且有能力逐步发展成类似地衣的共生体,因此地衣的起源时间及其对地球系统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更早。
关键词
藻类-真菌共生作用,地衣状化石,埃迪卡拉纪,陡山沱组,瓮安生物群
稿件作者
曲含直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庞科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甘甜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欧阳晴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袁训来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肖书海
弗吉尼亚理工学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