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板块寒武系生物礁相第二统—苗岭统钙化蓝细菌多样性演变研究
编号:2815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2 20:12:04 浏览:872次
口头报告
摘要
蓝细菌作为最早的光合原核生物,是海洋中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它的化石记录最早可以追溯到35亿年前的太古代。前寒武纪蓝细菌化石具有硅化、磷酸盐化和碳质压膜三种骨骼矿化形式,从新元古代末期开始,钙化蓝细菌化石开始出现。钙化蓝细菌是指某些蓝细菌在大气CO2低于10PAL的条件下,可以在光合作用过程中通过CO2浓缩机制诱导碳酸钙在其胶鞘上沉淀,因此钙化蓝细菌的多样性及丰度对于大气CO2含量具有指示作用,被称为“大气CO2钙化蓝细菌化石指标”。前人对寒武纪生物礁中的蓝细菌已有许多研究,主要集中在西伯利亚台地,华南也有少量涉及寒武纪早期生物礁中蓝细菌的研究,但其中只有少部分涉及到华北板块,并且缺少系统性的分类总结,同时由于部分蓝细菌鉴定特征不明确,化石鉴定上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对华北地区孙家麻峪剖面的朱砂洞组的生物礁滩相、涝坡庄和北泉子剖面张夏组的微生物礁进行了连续采样,在其中发现了一些钙化蓝细菌化石及相关的疑问钙质微生物,对其进行了系统古生物研究及多样性演变研究。通过镜下观察和文献查阅初步鉴定出钙化蓝细菌4个属 Girvanella、Kordephyton、Botomella、Xianella,未定属3个,及相关疑问钙质微生物Epiphyton。化石统计结果表明:朱砂洞组内钙化蓝细菌化石属种分异度大,反之张夏组内钙化蓝细菌化石属种分异度非常小,只有Girvanella一个化石属。与前人在西伯利亚台地的研究得出的结论相似,进一步表明寒武系生物礁相中钙化蓝细菌的多样性在第二世——苗岭世转折期发生了明显的降低。这一初步发现可能提示了该转折期大气CO2含量发生了明显的升高,这与目前其他研究认为寒武纪中期进入温室气候的认识一致。本研究对寒武纪华北板块分布的钙化蓝细菌进行了详细的系统鉴定和古生物研究,丰富了寒武纪钙化蓝细菌的化石材料,为寒武纪第二世—苗岭世转折期大气CO2含量及气候变化提供了较为关键的化石指标。
关键词
关键词:寒武纪、钙化蓝细菌、华北板块、系统古生物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