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地区新元古代早期刘老碑组宏体藻类形态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编号:2813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2 20:12:03 浏览:854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20日 08:45(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S16] 主题16、古生物、古地理与古环境 [S16-5] 主题16、古生物、古地理与古环境 专题16.2、专题16.6(20日上午,226)

暂无文件

摘要
       藻类作为早期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早期地球海洋中最主要的初级生产者,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新元古代是地质历史上非常关键的过渡时期,同时也是宏体多细胞藻类演化与繁盛的重要阶段。新元古代早期发现的宏体藻类化石多以碳质压膜方式保存,且化石记录稀少,化石分布零星,保存状态交差,严重阻碍了我们对于早期宏体藻类真实面貌和多样性及其演化过程的认知。我国安徽淮南地区新元古代早期刘老碑组内产出了极为丰富且保存相对良好的宏体藻类化石,为探索新元古代早期宏体藻类的多样性和早期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实证材料。从获得的化石材料中,我们共鉴定和描述化石8属11种(包括1个未定种和3个新种)以及2个未定名类型,同时对其中一些先前定名的化石属种特征进行了讨论和修订。研究发现,淮南地区刘老碑组的宏体藻类化石形态类型多样,尤其以ChuariaShouhsieniaTawuiaGlossophytonPumilibaxa等形态结构简单、不具有横纹和固着器分化的简单囊状藻类为主,具有圆形、椭圆形、棒形、舌型、木屐形、U型等多种不同的形态类型。这些简单囊状藻类彼此之间形态差异很小,然而不同形态构型藻体体型大小的差别却非常显著。这些形态构型仅有微小差别的简单囊状藻体为何体型差距如此巨大;影响新元古代早期宏体藻类形态分异和体型大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中,我们对采集自淮南地区刘老碑组中的简单囊状藻类化石进行三维形态复原和比表面积的定量计算,并与拉伸纪其他宏体化石生物群中相同藻类的比表面积进行对比,探讨新元古代早期海洋中宏体藻类的比表面积与其形态分异、体型大小和生长策略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随体型增长,早期藻类比表面积的变化趋势可能受到其形态构型和发育模式的共同影响。不同形态的宏体藻类可能因为其形态构型和生长模式的差别影响到比表面积的变化,从而制约了其能达到的最大体型。不同形态类型的藻类可能会采取不同的生长策略以维持发育过程中比表面积的相对稳定。同时,相比于其他形态,细长棒状这一形态构型能够有效维持住比表面积的相对稳定,因此比其他形态的藻类在体型生长方面更具优势。此外,同一生物群内不同形态类型藻类的比表面积具有趋同的趋势,而在不同生物群之间相同种类藻类的比表面积可能存在差异,原因可能与不同生物群个体的体型差异有关,也由此反映出不同生物群所处的外部环境条件的不同。因此,综合上述结论,比表面积可能成为影响和限制新元古代早期海洋中宏体藻类化石形态分异和体型生长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新元古代,淮南生物群,碳质压膜,宏体化石,形态多样性
报告人
秦树健
博士后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稿件作者
秦树健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董琳 北京大学
殷宗军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