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量重建过去温度和降水在季节尺度上的变化对于理解东亚季风的演化历史至关重要。然而,能够记录陆地上季节性气候信号的载体非常有限。本研究以对环境变化敏感的生物指标-陆生蜗牛为研究对象,对采自中国黄土高原东缘(灵宝)和西缘(塬堡)的现代蜗牛和黄土化石蜗牛壳体进行了高分辨率稳定氧同位素(δ
18O
shell)和团簇同位素(Δ
47)分析。结果显示,灵宝的三只现生
Cathaica pulveritrix记录的整壳Δ
47温度(T
47)分别为
22.5-1.4+1.5 
°C,
27.5-2.2+2.4
°C,及
25.6-1.5 +1.6
°C,单个壳体内的T
47变幅平均为~10°C;塬堡的三只
Cathaica richthofeni 壳体的T
47(
22.9-1.8+1.9
°C,
23.0-4.3+4.5 
°C,
20.1-3.7+3.8
°C)与同一样点的微小蜗牛
Kaliella lamprocystis 和
Vallonia sp.的T
47(
20.1-2.2+2.3 °C

和
22.6-2.8+2.8 
°C)相近,且均与器测记录的蜗牛生长季地表平均温度一致(20.7 ± 5.4 °C)。由T
47和δ
18O
shell理论计算的蜗牛体液水氧同位素(δ
18O
bw)记录了次年际至季节尺度的降水氧同位素(δ
18O
p)变化,表现为偏负的δ
18O
bw记录了湿润季节的δ
18O
p信号,而干旱季节δ
18O
bw相对δ
18O
p的富集可能是由干旱条件下RH相关的蒸发引起的分馏造成的。
灵宝末次盛冰期(LGM,19-18ka)和塬堡末次冰消期(~13ka)的蜗牛化石整壳T
47均比现代蜗牛壳体T
47记录的生长季温度低~7 °C,且灵宝的单个化石壳内T
47变幅平均为~4 °C。此外,灵宝蜗牛化石的高分辨率δ
18O
bw的变幅更大,表现为湿润季节的δ
18O
bw值比现代蜗牛记录的偏负~1.7‰。蜗牛化石记录的较低的T
47、变幅更大且湿润季节更偏负的δ
18O
bw值可能是由于冰期背景下蒸发较弱或水汽输送距离较长造成的。以上结果表明蜗牛壳体同位素具有记录高分辨率的气候信号的能力,但未来基于Δ
47的研究及应用需考虑不同蜗牛个体生活的微环境差异。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