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溶胶对海-陆雷暴闪电的影响机制差异研究
编号:2753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2 18:20:17 浏览:858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8日 15:3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S12] 主题12、大气物理与气象气候 [S12-1] 主题12、大气物理与气象气候 专题12.1(18日下午,222)

暂无文件

摘要
当前研究发现,即使在热动力一致的情况下,海-陆雷暴闪电发生频率依然存在量级差异,但一致难以解释。对流云作为强降水、雷暴闪电等极端天气的直接原因,在地-气水循环、能量循环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通过联合静止气象卫星、全球闪电定位网等观测,发展基于多尺度时-空相位关联的实时追踪方法,实现对流云演变全生命过程动态特征获取,进一步解析气溶胶-对流云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对极端天气影响。
结果发现,细气溶胶(如硫酸盐)和粗海盐对云特性、降水以及闪电,存在强度相当、但方向相反的影响。细气溶胶通过促进多而小的云滴粒子生成,从而抑制暖雨降水、促进云滴抬升,产生更多潜热释放、更强对流活动,最终导致更多的强降水、闪电发生。然而,海洋上空丰富的粗海盐气溶胶通过促进大云滴粒子形成,增强云滴碰并效率,从而促使暖雨降水形成和发展。这一机制导致对流云中含水量在强雷暴形成之前被消耗,进而限制强对流雷暴的发展,最终导致雷暴闪电发生概率减少达90%。上述发现,较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在相同热力学和人为污染情况下,海洋上空雷暴发生频率远低于陆地这一谜团。上述过程如果被纳入气候模式,将有助于更加准确地参数化气溶胶对云、降水和辐射强迫的影响。
关键词
气溶胶,对流云,极端强降水,雷暴闪电
报告人
潘增新
研究员 武汉大学

稿件作者
潘增新 武汉大学
刘帆 武汉大学
尹建华 武汉大学
毛飞跃 武汉大学
臧琳 武汉大学
RosenfeldDaniel 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