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纬北极冰前沉积物的遗留铅和核素记录
编号:2692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2 15:45:44 浏览:860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8日 17:2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S17] 主题17、冰冻圈科学 [S17-1] 主题17、冰冻圈科学 专题17.1、专题17.2、专题17.3(18日下午,306)

暂无文件

摘要
北极异常增暖(北极放大)加速北极冰川消融,致使保存在冰川内部的污染物如铅和放射性核素再次释放出来,进入生态系统中,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然而在全球变暖冰川消退背景下,污染物的二次释放和环境归趋尚不明确。本研究采集高纬北极斯瓦尔巴群岛新奥尔松地区 Midtre Lovénbreen 冰川前缘沉积物,分析了沉积物的铅含量、铅同位素组成、放射性核素以及其他地球化学参数(如矿物学组成、粒度、元素等),探究冰川消退过程可能出现的污染物二次释放。沉积剖面的元素和核素变化与冰川消退过程密切相关,15-20 cm层位 TOC、TN、210Pb、137Cs和Pb同时出现显著富集,结合大量文献报道数据的对比分析表明该层位受到冰尘输入的影响。铅是冰前沉积物中富集系数最高的元素,而不仅仅局限于15-20 cm,表明冰川消退释放了大气长距离传输的遗留铅。结合铅同位素组成和贝叶斯混合模型估算了不同来源铅的贡献占比:地质背景(48.5%),大气长距离传输(41.8%)和冰尘输入(9.7%)。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尽管近几十年来铅的排放量大幅减少,然而冰川消退可能释放历史遗留铅,造成二次污染,特别是对气候变化敏感的北极地区。未来需要密切关注冰前环境以充分认识来自冰川消退的环境风险,特别是冰尘。
 
关键词
斯瓦尔巴,冰川消退,冰前沉积物,铅,放射性核素
报告人
薛玉璐
博士研究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稿件作者
薛玉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聂亚光 安徽大学
徐利强 合肥工业大学
韦雨桐 安徽大学
刘晓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