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伊犁地区1990—2020年雪灾时空分布特征
编号:2639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2 15:29:06 浏览:869次 张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8日 08:2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min

所在会场:[SP] 张贴报告专场 [sp17] 主题17、冰冻圈科学

暂无文件

摘要
利用1990-2020年伊犁地区10个县(市)出现的95次雪灾事件,以影响人口、死亡人口、倒塌房屋、直接经济损失和死亡大牲畜、农作物受灾面积作为灾情评估指标,采用比值权重和无量纲化线性组合方法,构建能综合表达灾害事件强度的灾损指数,进而利用百分位数法将灾害强度定量划分为一般、较重、严重和特重等级。针对不同数量评价指标建立灾损指数,5指标中剔除农作物受灾面积,4指标中剔除农作物受灾面积和死亡大牲畜。基于灾害频次、灾损指数和强度等级等指标综合评估伊利地区雪灾灾情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时间上,伊犁地区雪灾次数呈双峰型,11月和1月为2个高发时段,2月次之,春秋冬其他月均有不同程度灾害发生。研究时段内,年雪灾次数波动增减,2014年后下降显著。2)空间上,一般等级强度雪灾分布最广,各县(市)均有发生,总计47次;较重、严重强度雪灾次之,主要发生在尼勒克县(5次)。一般、较重、严重和特重等级灾害发生次数占比分别为49.4%、23.2%,24.2%和5.0%。3)不同灾情指标组合划分雪灾等级差异微小、整体分布稳定。各类指标综合显示,尼勒克县灾损程度最严重,新源县和伊宁县次之,昭苏县影响最小。
关键词
雪灾;灾损指数;强度和频次;空间格局;伊犁地区
报告人
火红
助理研究员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

稿件作者
火红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
刘艳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
木巴热克买吾拉夏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