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冻土时空演变特征
编号:2620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2 15:24:10 浏览:827次 张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8日 08:24(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min

所在会场:[SP] 张贴报告专场 [sp17] 主题17、冰冻圈科学

暂无文件

摘要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冻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冻土地区水资源平衡、生态安全和区域农林生产有深远影响。基于黑龙江省实测冻土数据、土地利用再分析资料、全球气候模式等数据,研究了黑龙江省冻土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其潜在影响。结果表明:(1)黑龙江省季节性冻土的土壤冻融状态发生显著变化。主要体现在:区域平均冻结初日推迟了约10天,融化初日与融通日分别提前了约6天、27天,冻结期与融化期分别减少了17天、21天,土壤冻结持续期与实际冻结日数分别减少了约38天、34天,土壤最大冻结深度约减少了48cm。(2)土壤冻融状态发生突变的时间与温度发生突变的时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3)森林、草地地区由于植被覆盖可抵减气候变暖对土壤冻融状态的影响。耕地土壤相对敏感,土壤冻融状态变化较大。建筑用地受城市热岛影响土壤冻融状态变化幅度最大。(5)基于全球气候模式对黑龙江省未来冻土状况的模拟研究表明:在SSP126情境下,2060-2100年间全省平均最大冻结深度基本维持在158 cm上下不再继续降低。而在SSP245、SSP370、SSP585情境下,二十一世纪90年代的区域平均最大冻结深度相较于参考期间(1995-2014年)将分别降低18.33、31.25和43.20 cm。本世纪末,研究区多年冻土区域在SSP126和SSP245情景下将分别减少47.36%和61.34%。在SSP370和SSP585情景下研究区或许将不具备维持表层多年冻土存在的基本气候条件。(6)最大积雪厚度与最大冻结深度、融化初日存在显著的负、正相关关系,积雪厚度的变化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温度升高对最大冻结深度和融化深度的影响。季节性冻土土壤冻融状态与融化期间土壤表层温度有着密不可分的相关关系,与表层土壤湿度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关键词
季节冻土,多年冻土,气候变化,土地利用
报告人
徐松
博士研究生 北京师范大学

稿件作者
徐松 北京师范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