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沅金矿的成矿过程演化: 来自黄铁矿结构和地球化学特征的证据
编号:2526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2 13:58:27 浏览:793次 特邀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20日 08:4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S15] 主题15、矿产与资源 [S15-5] 主题15、矿产与资源 专题15.11、专题15.3(20日上午,203)

暂无文件

摘要
黄铁矿是热液金矿床中最常见的硫化物。黄铁矿的结构以及地球化学特征记录了大量的成矿过程信息,可以用来约束成矿物质的来源以及成矿过程的演化。然而成矿流体的物理化学过程对黄铁矿生长过程中微量元素和硫同位素分布的控制机制仍存在许多争论。在今次的研究中,我们利用多种微区分析方法来探讨哀牢山金带内最大的金矿床(Au超过100t,平均品位:5.3 g/t)中含金黄铁矿的起源和演化。矿床内出现两种类型黄铁矿:草莓状黄铁矿和热液黄铁矿。金通常赋存在热液黄铁矿中。草莓状黄铁矿主要赋存于碳质板岩中,含金量可忽略不计,δ34S值在- 35.0(±0.9)~ - 25.6(±1.0)‰之间。热液黄铁矿具有复杂的环带结构,富砷和贫砷环带层交替出现。扫描电镜和微量元素分析表明,可见金和不可见金只出现在富砷环带中。与贫As带(72.1%的Au含量< 1.96 ppm, n = 43)相比,富As带的Au(高达1420 ppm)、Cu、Ag、Sb和Tl的浓度远高于贫As带,但Co和Ni的浓度较低。原位硫同位素分析表明,富As带的δ34S值在−7.3(±0.6)~ 2.9(±0.6)‰之间,与贫As带的δ34S值(−6.9(±0.7)~ 2.8(±0.6)‰)相似,但明显与草莓状黄铁矿不同。结合已发表的流体包裹体数据和与成矿有关的岩浆事件的年龄,这些数据共同表明岩浆热液流体可能贡献了大部分成矿物质,而间歇性沸腾导致黄铁矿中富砷和贫砷带的形成。我们的黄铁矿结构和地球化学数据约束了成矿过程的演化,为黄铁矿环带的形成提供了新的见解,这些结论对世界范围内类似的热液金矿床都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金成矿作用;黄铁矿;微区分析;哀牢山金矿带
报告人
张慧超
河海大学

稿件作者
张慧超 河海大学
张洪瑞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