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石矿物的微结构“指纹”——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在矿床研究中的应用
编号:2520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2 13:56:44 浏览:1169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20日 09:0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S15] 主题15、矿产与资源 [S15-5] 主题15、矿产与资源 专题15.11、专题15.3(20日上午,203)

暂无文件

摘要
多种类型矿床中的矿石矿物(如磁铁矿、黄铁矿等)普遍存在多期次结晶的特点,并形成紧密共生的矿物集合体。另外,早期结晶的矿物通常会遭受不同类型的变质、变形作用,并伴随着环境中温度、压力和氧逸度等物理化学条件的演化经历出溶、增生、再结晶等改造历史,形成复杂的微结构,能够作为诊断性“指纹”(标型),为探索成矿元素的赋存状态和成矿作用机理以及开发勘查技术提供重要信息。电子背散射衍射(Electron Backscattered Diffraction,简称EBSD)技术在晶体微区取向和晶体结构的分析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发展。EBSD可以提供亚微米级空间分辨率的矿物衍射信息,能够在原位、微-纳米尺度上确定矿物相,获取晶体的结构信息以及快捷地获得矿物(集合体)取向数据。本研究介绍了EBSD技术在英脉型金矿、豆荚状铬铁矿以及钒钛磁铁矿等矿床中主要矿石矿物微结构分析中的应用,并利用微结构“指纹”揭示相关成矿过程和成矿条件。
 
关键词
微结构“指纹”,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
报告人
谭伟
副研究员 1.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矿物学与成矿学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40

稿件作者
谭伟 1.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矿物学与成矿学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40
王焰 1.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矿物学与成矿学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40;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何宏平 1.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矿物学与成矿学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40;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