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抱伦高品位金矿床两期成矿作用:热液金红石LA-ICP-MS分析的指示
编号:2514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2 13:54:32 浏览:687次 张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8日 08:02(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min

所在会场:[SP] 张贴报告专场 [sp15] 主题15、矿产与资源

暂无文件

摘要
       抱伦金矿是目前海南岛最大的金矿床,已探明金储量超过80吨,平均品位为10.3克/吨。两种不同类型的金矿化在控矿断裂中被识别:1)含金硫化物石英脉(Va),矿物组合以自然金、黄铁矿、磁黄铁矿、毒砂为主;2)金-铋矿物石英脉(Vb),矿物组合以自然金、自然铋、黑铋金矿和辉铋矿为主。抱伦地经历了长期且复杂的构造-热液演化及成矿作用。因此,对于抱伦金矿床的确切成矿时间和成矿物质来源尚存争议。本文根据共生组合分别在Va脉和Vb脉中识别出两种不同的热液金红石(Rt-1、Rt-2)。金红石LA-ICP-MS U-Pb测年表明,Rt-1和Rt-2的年龄分别为248.3 ± 2.8 Ma (MSWD = 0.8) 和78.2±8.4 Ma (MSWD = 1.4)。同时,金红石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显示,Rt-1和Rt-2的Zr、Hf、Sn、V、Cr、Ca和Y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表明它们来自不同的流体体系。结合矿物学研究、野外观测、构造分析和区域构造演化,本文认为抱伦金矿床形成于两期独立的成矿作用。早三叠世的金矿化属于为造山型金矿,成矿物质源自印支期造山运动导致的变形变质作用,这一过程是由古特提斯洋的闭合引发的。晚白垩世金-铋矿化属于岩浆热液成因,矿化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后相关的伸展环境下。本文提出的新成矿模型对未来抱伦及周边地区的勘探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金红石、,原位分析,成矿作用,抱伦脉状金矿床,海南省
报告人
刘俊辰
副教授 桂林理工大学

稿件作者
刘俊辰 桂林理工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