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矿区地表环境与生态扰动的多源遥感监测
编号:2453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2 12:48:06 浏览:856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20日 09:12(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9min

所在会场:[S7] 主题7、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 [S7-12] 主题7、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 专题7.20、专题7.4(20日上午,305)

暂无文件

摘要
稀土素有“工业维生素”之称,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生产的各个领域,是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其中南方离子吸附型稀土呈离子态吸附于土壤之中,分布散、丰度低,规模化工业性开采难度大。由于特殊的成矿方式,先后经历了池浸/堆浸/原地浸矿三种溶浸开采方式。长期以来,无序粗放式的资源开发方式不仅带来资源的浪费,而且带来了一系列的诸如大面积地表挖损与压占、土地沙化与侵蚀、植被退化与消亡等生态环境问题。报告人从离子型稀土不同开采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着手,以赣南稀土为例,开展了以长时序和热红外遥感为数据源的稀土矿区地表环境变化提取、监测与分析方法,进而分析在红壤丘陵生态脆弱区的背景下,不同的稀土开采方式对地表环境的影响及地表环境生态累积效应,为矿区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了以高分辨率遥感卫星为数据源稀土开采监测技术,实现稀土开采土矿区光谱特征特征与生化参数含量的反演方法,为矿区植被长势监测与复垦的自动识别,为稀土实时监测提供技术方法研究了复垦矿区植被的光谱特征,建立稀奠定基础。从而建立一套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稀土开采动态监管方法体系,使稀土行业走向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提高稀土监管力度,为稀土行业从粗放无序开采走向有序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手段。
 
关键词
稀土、遥感、生态监测
报告人
李恒凯
教授 江西理工大学

稿件作者
李恒凯 江西理工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