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湖泊—河流系统溶解性有机质光谱特征解析
编号:2422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2 12:35:37 浏览:816次 张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8日 08:09(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min

所在会场:[SP] 张贴报告专场 [sp2] 主题2、地球化学

暂无文件

摘要
为探索喀斯特湖泊-河流系统溶解性有机质(DOM)光谱特征空间格局,该研究以我国贵州红枫湖、百花湖和老马河为对象,分析了表层水体DOM紫外参数(SUVA254、SUVA280、S275-295、S350-400、SR和E2/E3),利用三维荧光-平行因子(EEM-PARAFAC)解析DOM主要成分,同时基于荧光参数(HIX、FI、BIX和β:α)揭示其来源信息。该研究运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及主成分分析(PCA)方法,揭示DOM参数的内在联系及重要组分贡献。结果显示,红枫湖、百花湖和老马河SUVA254和SUVA280值较低,而E2/E3、S275-295和S350-400值较高,说明芳香类成分占比较少且DOM整体分子量较小。水体DOM主要成分为:红枫湖/百花湖(C1:微生物代谢类腐殖质;C2:可见光范围腐殖质;C3:色氨酸),老马河(C1:色氨酸;C2:富里酸;C3:陆源类腐殖质)。水体BIX范围在0.77~1.12之间,说明生物源和陆源输入共同贡献DOM。红枫湖与百花湖FI值小于1.4,而老马河在1.4~1.9间,说明河流内源DOM贡献率高于湖泊。水体β:α值范围在0.73~1.10之间,说明新生DOM具有显著贡献。湖泊与河流HIX值低于4,表明水体腐殖化程度低。老马河HIX与SR和S275-295呈正相关(P < 0.05)且与FI呈负相关(P < 0.05),说明DOM腐殖化程度与分子大小和来源密切联系。芳香类DOM的同质性导致SUVA254和SUVA280相互耦合。研究发现新生DOM多具有生物降解性,表现为BIX和β:α强相关。相对于湖泊而言,河流呈现出更显著的内源贡献特征,这可能是由于激流系统具有快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促进有机物和微生物相互作用所导致。该研究阐明了喀斯特湖泊-河流系统DOM成分与来源特征,有望为研究全球碳循环过程提供数据支撑。
关键词
喀斯特湖泊-河流;空间格局;溶解性有机质;平行因子分析
报告人
龙靖潇
硕士研究生 贵州民族大学

稿件作者
龙靖潇 贵州民族大学
倪茂飞 贵州民族大学生态工程学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