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煤火有机气溶胶的分子标志物初探
编号:2405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2 12:29:12 浏览:820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9日 08:27(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2min

所在会场:[S2] 主题2、地球化学 [S2-2] 主题2、地球化学 专题2.6、专题2.8(19日上午,4F观海厅1)

暂无文件

摘要
煤火是煤层长期接触空气导致自发氧化至自燃后,逐步发展和形成一定的规模并对周围环境形成危害的现象。它不仅造成煤炭资源损失,而且会排放大量有毒有害气体、汞和颗粒物(气溶胶),对生态环境、人体健康造成巨大威胁。气溶胶成分复杂,来源多样,难以解析。因此,探究能够代表煤火源的分子标志物极为重要。我们以乌达典型煤火区为研究对象,对采集的颗粒物(PM2.5)进行表征和有机组分分析,结果发现其不仅含有飞灰、硅铝酸盐、煤尘颗粒,而且还有丰富的多环芳烃(PAHs),包括“16PAHs + R-PAHs + HOOC-PAHs + HCO-PAHs”复杂分子系列。结合已报道文献和统计学方法,初步确定了萘和菲可作为煤火有机气溶胶的潜在分子标志物组合。这将有望解决区域环境有机气溶胶的未知来源问题。
 
关键词
煤火;多环芳烃;质谱;同位素
报告人
梁明
讲师 西安科技大学

稿件作者
梁明 西安科技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