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星地观测融合的全天时无缝近地表PM2.5获取
编号:2396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2 12:21:43 浏览:815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9日 09:32(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2min

所在会场:[S7] 主题7、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 [S7-5] 主题7、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 专题7.9、专题7.6(19日上午,303)

暂无文件

摘要
对地面细颗粒物(PM2.5)浓度进行实时监测是评估短期 PM2.5 暴露并对污染事件做出快速响应的基础。当前,静止卫星遥感和地面监测站能够测量每小时的 PM2.5 浓度,但它们各自具有优缺点:前者具有广泛的空间覆盖,但由于云覆盖以及卫星反演算法的局限,导致观测数据存在大量缺失,时间线呈不连续状态;而后者可进行时间连续监测,但对空间范围的表征能力十分有限。因此,仍亟需开发新的算法,以实现全天时的时空无缝PM2.5图谱绘制。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利用机器学习算法,以静止卫星观测到的反射和红外亮温信息为主要输入,并联合气象等辅助资料,开发白天和全天时的近地表PM2.5反演模型,获取小时级卫星反演数据。然后以PM2.5的时空自相关性为物理约束,耦合高斯平差和离散余弦变换,建立卫星反演与地面观测的数据融合框架,通过整合两种不同数据源的互补优势,生成全天时无缝PM2.5数据集。上述方法在填补空隙的同时,可对存在较大偏差的卫星反演结果进行有效纠正。基于站点的独立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表现优异,全天时R2超过0.8,其中白天精度稍高于夜间。该工作有望基于遥感技术,真正实现近地表气溶胶污染的实时连续监测。
 
关键词
气溶胶,时空连续,多源数据融合
报告人
臧琳
副研究员 武汉大学

稿件作者
臧琳 武汉大学
潘增新 武汉大学
毛飞跃 武汉大学
张熠 武汉大学
苏宇清 武汉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