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黑龙江省PM2.5时空分布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编号:2395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2 12:21:42 浏览:982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9日 08:24(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2min

所在会场:[S7] 主题7、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 [S7-5] 主题7、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 专题7.9、专题7.6(19日上午,303)

暂无文件

摘要
PM2.5是衡量空气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研究其时空变化特征和影响PM2.5浓度空间分异的关键驱动因素对于治理大气污染,提升区域空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黑龙江省2000~2021年PM2.5遥感数据,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和空间自相关,分析PM2.5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结合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影响PM2.5空间分异的关键驱动因子及其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结果表明,①2000~2021年黑龙江省ρ(PM2.5)均值在22.01~41μg·m-3之间,2008~2015年PM2.5均值高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可吸入颗粒物(粒径≤2.5μm)二级浓度限值(35μg·m-3),2013年为PM2.5浓度变化转折点,总体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冬季是PM2.5污染的高发季.空间上呈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高值区常年以哈尔滨市、大庆市及周边地区为主,低值区则分布在大兴安岭等北部地区.②因子探测结果表明年均气温是影响PM2.5空间分异最主要的驱动因子,其余的关键驱动因子按解释力大小依次为:高程、人口密度、年均风速、土地利用、夜间灯光、年降水量、坡度、年均相对湿度和NDVI.交互探测表明各驱动因子在交互作用后对PM2.5分异性的解释力均大于单一因子,说明影响PM2.5空间分异是各驱动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子间的交互作用比社会经济因子间的作用更加明显.③不同影响因子对PM2.5的作用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年均气温、年均相对湿度、人口密度和夜间灯光对PM2.5污染起促进作用,高程、坡度、年降水量、年均风速、NDVI和土地利用对PM2.5污染起抑制作用;PM2.5与各影响因子的作用尺度具有显著差异,年均气温、年均风速和NDVI的影响尺度最小,变量带宽为43;人口密度和土地利用的作用尺度最大,变量带宽为140.
 
关键词
黑龙江省,PM2.5;,时空变化;,驱动因素;,地理探测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报告人
乔璐靖
硕士研究生 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

稿件作者
乔璐靖 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
琚存勇 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