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湖耦合系统中悬浮颗粒物对磷循环的缓冲效应
编号:2379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2 12:14:26 浏览:799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20日 10:44(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2min

所在会场:[S2] 主题2、地球化学 [S2-6] 主题2、地球化学 专题2.7(20日上午,220)

暂无文件

摘要
通过室内实验和建模建立了磷在悬浮颗粒物-水界面的分配和吸附关系,揭示了河-湖耦合系统中磷的迁移转化与再分配过程,预测悬浮颗粒物(SPM)从河流到湖泊输移过程中组分和含量变化对湖泊磷循环的影响。以典型高原湖泊洱海为研究对象,在雨季从北部最大的河流弥苴河流入洱海湖体的过程中,磷形态从以溶解态磷 (TDP)为主(73±5%)转变为以颗粒态磷(TPP)为主(74±11%)。弥苴河中来源于陆源碎屑的悬浮颗粒物(detritus-SPM)和洱海中来源于浮游植物的藻源性颗粒物(phytoplankton-SPM)分别作为磷汇和磷源,调节和缓冲水体TDP浓度,这种现象与SPM中磷的活性组分和藻源性有机质(phytoplankton-POC)含量密切相关。研究发现,随着SPM浓度增加可进一步增强其对磷的缓冲效应,当初始磷酸盐(DIP)浓度(C0)≤ 5 μmol/L,phytoplankton-SPM ≥ 16 mg/L时,DIP释放量增加了50%- 300%; 当C0 ≥ 5 μmol/L,detritus-SPM ≥ 16 mg/L时,DIP浓度降低30%以上。研究成果凸显了SPM从河流向湖泊输移过程中通过源与汇的转化调节磷循环。特别是phytoplankton-SPM在藻华期磷源作用不容忽视, 此研究为深入理解中/富营养湖泊在磷酸盐不足时藻华仍持续暴发的机制提供新证据。
 
关键词
悬浮颗粒物、磷循环
报告人
季宁宁
助理研究员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稿件作者
季宁宁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