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湖泊微生物群落演替与磷循环
编号:2376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2 12:13:24 浏览:776次 特邀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20日 10:04(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6min

所在会场:[S2] 主题2、地球化学 [S2-6] 主题2、地球化学 专题2.7(20日上午,220)

暂无文件

摘要
尽管水体富营养化对淡水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具有重要影响,但人们对微生物结构演替与沉积物磷循环之间的联系知之甚少。本文以两个历史富营养化的喀斯特湖泊—红枫湖和阿哈湖为研究对象,探究了沉积物柱芯中细菌和古菌丰度的垂向演替以及磷组分对其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细菌Shannon多样性沿沉积深度呈单调递减趋势,而古细菌Shannon多样性呈U型或驼峰型分布。细菌和古菌的Bray-Curtis不相似性均随深度的变化而显著增加,其坡度分别为0.0080和0.0069(红枫湖)、0.0078和0.0087(阿哈湖)。这种跨分类群的一致性得到相似性过程(如环境选择)的很好支持。对于细菌和古菌,Shannon多样性主要受总磷、松散结合态磷(NH4Cl-P)及酸溶解态磷(HCl-P)影响,而群落组成在红枫湖受HCl-Pi和NH4Cl-Pi显著(P < 0.05)影响,在阿哈湖与铁锰化合物结合态磷(BD-Pi)关系密切。无机磷组分因其高生物活性,具有很高的直接或间接效应,可以很好地解释细菌和古菌的多样性或群落组成。特别是,无机磷组分对细菌和古菌特征的影响总体上大于有机磷组分。综上所述,喀斯特湖泊的细菌和古菌群落演替很大程度上受到无机磷组分的影响。我们的研究工作为理解微生物演替与沉积物磷组分之间的偶联关系提供了新的见解,深入揭示了淡水生态系统中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关键词
湖泊富营养化,磷,微生物,群落演替,功能
报告人
张润宇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稿件作者
张润宇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