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海冰体积通量的遥感监测及其与CMIP6模式的对比分析研究
编号:2319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5-06 15:22:05 浏览:750次 张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8日 08:52(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min

所在会场:[SP] 张贴报告专场 [sp17] 主题17、冰冻圈科学

暂无文件

摘要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北极海冰覆盖范围呈显著减小趋势。海冰体积输出是北极海冰减少的重要动力机制,对北极海冰变化起关键作用。海冰体积通量的计算需结合海冰密集度、海冰漂移和海冰厚度数据,然而遥感观测的海冰厚度在时空覆盖度上比较有限,通常需要结合再分析及数值模式开展全北极长时序的分析。此外,当前的模式研究主要关注单一海冰参数,缺少对海冰体积通量的模拟评估。本研究利用遥感观测的海冰密集度、海冰漂移以及PIOMAS再分析海冰厚度数据计算了全北极六个出口近四十年(1979~2014)的海冰体积通量并开展时空变化分析。在此基础上,定量化评估17个CMIP6模式对弗拉姆海峡海冰体积输出通量的模拟能力,并分析各海冰参数对体积通量的贡献。根据模式对全北极各海冰参数的模拟水平挑选出综合水平更优的9个模式,结合遥感观测/ERA5以及CMIP6模式对弗拉姆海峡海冰体积输出通量异常偏大的极端事件进行归因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所有CMIP6模式均无法很好模拟出全北极各出口海冰体积通量的年际变化趋势,而多模式平均的模拟结果相较于单一模式而言与观测结果更为接近。定量化评估模式对弗拉姆海峡海冰体积通量年际变化的模拟能力发现,各模式的精度评价指标均不理想,其中PSL-CM6A-LR和EC-Earth3-Veg-LR两个模式的精度相对较高,其泰勒评分指数高于多模式平均结果(0.46),分别为0.86和0.50。CMIP6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弗拉姆海峡海冰体积通量的季节变化。其中,CESM2-WACCM对海冰体积通量季节变化的模拟能力最好,其与观测结果的相关系数高达0.96,泰勒评分数值为0.88,均方根误差(29.02 km3)和平均绝对误差(25.49 km3)均为最小;NESM3的模拟能力最差,其与观测结果之间偏差最大(78.92 km3),泰勒评分数值低至0.16。通过对弗拉姆海峡海冰体积输出通量进行归因分析发现,弗拉姆海峡区域温度异常偏低,有利于增大海冰密集度和海冰厚度;北极气旋活动增强以及北极偶极子异常均能增大弗拉姆海峡从北往南的近地表风速,从而增大该区域的海冰流速,最后使得弗拉姆海峡海冰体积输出通量异常偏大。
 
关键词
CMIP6,弗拉姆海峡,海冰体积通量,大气环流
报告人
邝慧妍
硕士研究生 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

稿件作者
邝慧妍 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
叶玉芳 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