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固体沥青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
编号:2287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2 11:29:30 浏览:846次
口头报告
摘要
固体沥青作为干酪根或原油等蚀变的产物,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大含油气盆地中,在油气勘探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对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尤为重要。目前,中国对于固体沥青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四川、塔里木等含油气盆地。最近在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盆地东北缘及南缘的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储层中发现了部分沥青,前人关于沥青成因的研究涉及较少。研究固体沥青的产状、成熟度、成因等可以约束油气形成、充注等成藏过程,对指导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寒武系井下岩心以及野外露头样品进行显微镜观察、荧光观察、激光拉曼分析、扫描电镜分析以及EDS能谱分析,结果表明:
(1)研究区固体沥青呈全充填或半充填于裂缝、孔隙之中,在一些白云石、方解石脉体上发育有沥青包裹体,沥青包裹体呈短脉状、近圆形。
(2)根据激光拉曼参数计算出的固体沥青反射率显示储层固体沥青普遍热演化程度较高,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部分地区固体沥青发射率可达3.9%,但在乌审旗地区发育有热演化程度相对较低的沥青,固体沥青反射率在1-1.4%左右。
(3)根据不同成因沥青的典型特征对鄂尔多斯盆地沥青成因进行分析,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寒武系储层固体沥青成因主要为气侵脱沥青、热化学蚀变(TCA)和热化学硫酸盐还原(TSR)。气侵脱沥青形成的沥青分布在裂缝或孔隙边缘,热演化程度低,TSR和TCA形成的沥青热演化程度较高,固体沥青反射率普遍在1.6%以上,二者主要区别在于TSR形成的沥青S/C较高,目前普遍认为原子比S/C>0.03即发生了TSR 反应。
(4)不同成因的固体沥青形成机制不同代表着其经历的地质历史事件不同, 结合埋藏热史,认为研究区存在早期石油充注,原油在高温下热裂解形成热蚀变沥青,其中部分原油与地层中的硬石膏发生TSR作用形成固体沥青,TCA和TSR沥青记录了地质历史中最大埋深的成熟度。之后地层持续抬升阶段,又发生了较大规模的天然气充注,气侵导致古油藏发生脱沥青作用。三种不同成因的固体沥青出现代表着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存在着多期油气充注,对指导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奥陶系储层固体沥青具有普遍热演化程度较高、分布广等特征,预示了在鄂尔多斯盆地曾发生过大量原油裂解,因此对固体沥青的研究对鄂尔多斯盆地深部可能存在的新勘探领域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寒武系-奥陶系 碳酸盐岩 固体沥青 TCA TSR
稿件作者
贾连奇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王怡帅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