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火对青藏高原东麓高山森林土壤磷形态转化的影响机制
编号:2176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7 17:36:14 浏览:806次 张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8日 08:2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min

所在会场:[SP] 张贴报告专场 [sp2] 主题2、地球化学

暂无文件

摘要
磷是限制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关键养分,土壤中磷的生物可利用性关乎森林生产力和碳汇能力的提升。在全球变化背景下,野火事件的频繁发生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磷循环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在对全球变化十分敏感的高山生态系统,野火对森林土壤磷形态转化的影响机制仍不明晰。本研究选择青藏高原东麓海拔3600 m的高山生态系统,采集了三种火烧程度(未火烧、中度火烧和重度火烧)下的非根围土,以及三种优势植物(川西白刺花、川滇高山栎和高山松)的根围土,采用Hedley连续提取法测定土壤磷形态组成,结合扩增子测序和土壤基础理化生性质分析,探讨了不同火烧程度对土壤磷形态转化的影响,重点揭示了不同植物功能类型对土壤磷形态转化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火烧显著降低了土壤有机磷的浓度,增加了非根围土无机磷的浓度,但是在根围土中,植物对磷的吸收导致无机磷浓度显著下降,植物和微生物生长可能受到磷的限制。火烧导致土壤碳氮养分浓度降低、铝铁浓度增加,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功能(磷酸酶的分泌效率),进而影响了不同形态磷的浓度,这一过程主要受到植物功能类型的调控。固氮植物川西白刺花与丛枝菌根真菌共生,主要利用土壤有效态磷,造成NaHCO3-P浓度显著下降;高山松与外生菌根真菌共生,可以活化土壤多种磷形态,造成NaHCO3-P、NaOH-P和HCl-P浓度均显著下降;由于对环境胁迫能力较强,川滇高山栎在火烧后对土壤磷形态的影响不显著。研究揭示了高山森林火烧后植物对磷的吸收增加可能引起土壤磷限制,但是这种限制作用受到植物功能类型对土壤磷形态利用策略的调控。研究成果有助于提升高山森林土壤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野火响应及机制的认识,为火烧后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和生产力提升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磷生物有效性;形态转化;火烧程度;植物功能类型;高山森林生态系统
报告人
吴奕
硕士研究生 济南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

稿件作者
吴奕 济南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
邴海健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