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藻类生长磷供给模式研究
编号:2175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2 09:03:36 浏览:770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20日 08:16(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2min

所在会场:[S2] 主题2、地球化学 [S2-6] 主题2、地球化学 专题2.7(20日上午,220)

暂无文件

摘要
使用EFDC水动力-水质-藻类耦合模型,从供给模式和贡献等角度研究了高原湖泊洱海藻类生产力的季节性变化及其与不同来源磷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洱海藻类生长所需磷中,直接输入占35.42%,水柱中颗粒态有机磷转化占13.81%,溶解态有机磷水解转化占35.88%,底泥释放占14.89%,按照来源分,外源占6.89%~54.90%,藻源占24.97%~66.55%,沉积物源占6.21%~27.22%。洱海全年藻类生长的供磷/需磷比值在0.77~2.78之间,并有阶段特征,在2~5月的低藻类生物量期,供磷/需磷比值在0.64~1.78之间,磷循环速率最低。6~10月为洱海藻类快速生长期,供磷/需磷在0.8~1.5之间,内源磷循环速率也达到年内最快,11月~次年1月的藻类衰亡期最大,藻类生长和吸收速率最低,但藻体内有机磷释放量和沉积量大。
 
关键词
三维水动力-水质-藻类耦合模型;磷供给;藻类;洱海
报告人
吴越
助理研究员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稿件作者
吴越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侯泽英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倪兆奎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
储昭升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王圣瑞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