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PR和GMI探测的青藏高原及非高原地区有无亮带降水特征
编号:2156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2 06:44:43 浏览:793次
口头报告
摘要
亮带是层状云降水中冰水转换区的重要标志,其存在与否会导致降水微物理特征与被动微波信号发生较大变化。本文利用DPR,GMI及ERA5数据分析了青藏高原及非高原地区降水亮带特征,发现随着降水率的增大,热带洋面及青藏高原地区亮带高度降低,但中国中东部陆面地区亮带高度升高。依据亮带上下边界将降水分为三种相态,发现热带洋面固态降水粒子增长效率最高,中东部陆面混合相粒子和液态粒子增长效率最高。
青藏高原有亮带层状降水的反射率因子在垂直方向延展最弱,但亮带高度比中东部陆面和热带洋面高出约0.5km,同时体现了高原对雨团的压缩和抬升效应。自高空至5km高度,有亮带层状降水的粒子直径不断增大,中东部陆面地区粒子直径最大,浓度最小,青藏高原粒子直径最小,浓度最大。无亮带层状降水与对流降水廓线外观较为相似,自高空至地面粒子直径先减小后增大,粒子浓度则不断增大。
在陆面近地面附近,对流降水大气温度比层状降水高1-3℃,但洋面地区对流与层状降水温度廓线差异较小。在中东部陆面地区(热带洋面地区),3.5km(2km)高度以下对流降水比湿最大,3.5km(2km)高度以上有亮带层状降水比湿最大。
在非高原地区亮带的存在会导致89GHZ和166GHZ亮温降低,89GHZ和166GHZ极化差增大,有/无亮带极化差之间的差异随着降水率的增大而增大,体现了亮带对极化差的贡献。在青藏高原地区,有亮带层状降水89GHZ与166GHZ极化差小于其它两地区,但无亮带层状降水的极化差大于其它两地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