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黑土区耕地越冬方式对冻融过程及复合侵蚀可蚀性参数的影响
编号:215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0 09:51:18 浏览:889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8日 15:18(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7min

所在会场:[S11] 主题11、地表过程与地貌 [S11-2] 主题11、地表过程与地貌 专题11.10、专题11.11、专题11.15、专题11.16(18日下午,212)

暂无文件

摘要
为探究不同耕地越冬方式对土壤冻融过程、对冻结前后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以鹤山农场鹤北流域为研究区,设置秸秆覆盖还田(MT)、秸秆碎混还田(RIT)及裸地对照(CK)等多种处理,通过野外原位观测方法、环刀法与干湿筛法,对比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与裸地的不同深度的土壤温湿度、冻结前后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分析冻融前后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温湿度的影响、土壤物理参数的变化及团聚体粒径的变化。结果表明:(1)冻结期三种处理均表现为深度越深,土壤水分的突变及稳定的时间越靠后;而解冻期三种处理各深度土壤温度都随时间的变化而波动上升,其中浅层土壤RIT波动最剧烈,CK次之,深层土壤CK波动最剧烈,RIT次之,MT波动均较小。(2)CK经历冻融过程使土壤的容重增加,含水率降低,而MT、RIT的土壤容重在冻融后降低,MT、RIT的各层土壤田间持水率变化规律与CK土壤相反;在冻融过程中,粒径大于0.5mm的土壤团聚体含量降低,而小于0.5mm的团聚体含量增加。
关键词
东北黑土区,冻融过程,复合侵蚀
报告人
任雅涛
硕士研究生 沈阳农业大学

稿件作者
任雅涛 沈阳农业大学
刘石宇 沈阳农业大学
张宇 沈阳农业大学
贾燕锋 沈阳农业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