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机器学习识别生物质燃烧排放PM2.5的标识组分
编号:2122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22:38:00 浏览:770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20日 10:3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5min

所在会场:[S13] 主题13、气溶胶与大气环境 [S13-7] 主题13、气溶胶与大气环境 专题13.3、专题13.8、13.10(20日上午,204)

暂无文件

摘要
生物质燃料在中国农村地区仍普遍使用,其燃烧是细颗粒物(PM2.5)的重要排放源。 标识组分对于界定PM2.5主要排放源至关重要。 本研究选取了10种常见的生物质燃料(玉米棒、玉米秸秆、黄豆秸秆、花生秸秆、芝麻秸秆、棉花秸秆、小麦秸秆、稻草、青稞和木柴),基于室内模拟燃烧和稀释通道采集了其燃烧排放的PM2.5,分析了PM2.5中102种组分,并利用机器学习的方法,识别了生物质燃烧排放PM2.5的标识组分。 结果如下:(1)10种生物质燃烧排放PM2.5的成分占比大致相同,平均占比显示,有机碳是其主要的成分,值为22.4%,元素为14.8%,水溶性离子为12.2%,元素碳为4.4%;其中水溶性离子主要的组分为Cl和K+;元素为K、Al和Si;有机组分为左旋葡聚糖(levoglucosan)、二十八烷醇和棕榈酸(C16:0)。 (2)levoglucosan与K+的比值,可以有效区分稻草、木柴和棉花秸秆等生物质燃烧源。 (3)从生物质热解过程、大气寿命、与levoglucosan的相关性等方面研究表明,C16:0有可能作为生物质燃烧排放PM2.5的标识组分。 本研究为识别生物质燃烧排放PM2.5的标识组分提供了一种方法。
 
关键词
机器学习,标识组分,生物质燃烧
报告人
曹娟
博士研究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稿件作者
曹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