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沿海城市海雾过程中气溶胶羟甲基磺酸盐(HMS)形成机制及环境影响研究
编号:2065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21:22:19 浏览:927次
口头报告
摘要
本研究利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PAMS)和环境空气中气溶胶和气体监测仪(MARGA)分析了香港冬季三次云雾事件对大气硫化学的影响。研究发现,富含大量硫酸盐的黑碳(BC)相关碳质颗粒占颗粒总数的最大比例(56.7%)。雾期间,由于云雾水的有效清除作用,硫酸盐质量浓度有所下降,但云雾过程显著促进了单颗粒水平上硫酸盐的形成(平均峰面积增加了31.2%)。羟甲磺酸盐(HMS),一种重要的S(IV)化合物和雾的示踪剂,在云雾过程中对总颗粒物的个数浓度贡献高达12%。虽然在每个雾事件中HMS颗粒与pH值显示出正相关(r = 0.53–0.69),但总体上呈现负相关(r = -0.51)。进一步分析揭示,可能是由于沿海地区较高的气溶胶酸度(pH 0.65–3.11)促进了铁的溶解,导致49%的HMS颗粒与铁混合,这可能通过芬顿反应促进硫酸盐的形成,但也不排除由于HMS与Fe的络合造成了HMS的稳定而被检测到。此外,约40%的HMS-Fe颗粒与草酸混合,因此需要进一步关注它们可能引起更复杂的硫氧化过程。本研究首次揭示了HMS-Fe的高混合状态,这可能是单个颗粒物上硫酸盐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考虑到亚洲地区气溶胶酸度的持续增加,这一现象需要得到进一步研究和关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