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地区大气中高浓度的三纳米以下的气溶胶颗粒物来源
编号:2057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21:19:53 浏览:815次
口头报告
摘要
粒径小于三纳米的颗粒物(sub-3 nm particles)是在大气中存在的尺寸最小的气溶胶颗粒物,其主要来源包括气态蒸汽向颗粒态转化(即新粒子形成,NPF)和以交通排放为主的一次排放。在我国东部地区,大气中三纳米以下颗粒物数浓度异常高,严重危害人体的健康。基于此,本研究首次在长三角西部地区开展了长达三年的针对三纳米以下颗粒物的外场观测实验。
研究发现,三纳米以下颗粒物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其中白天主要受大气光化学反应的影响,夜间则与交通排放密切相关。此外,本研究基于长期观测,提供了华东地区三纳米以下颗粒物在不同季节的生成速率(J1.5)和增长速率。在NPF事件天,生成速率高达86 cm-3s-1,与气态前体物-硫酸(SA)的浓度呈正相关;增长速率受到开尔文效应的影响。低于大颗粒物的增长速率,约为1-2 nm/h。研究团队根据三纳米以下颗粒物的源和汇开发了估算方程,以揭示颗粒物的不同来源的贡献。研究表明,白天超过70%的颗粒来自于光化学生成;夜间则有超过30%来自交通排放,但约60%的来源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该研究强调了观测三纳米颗粒物的重要性,以及对夜间颗粒生成机制的迫切研究需求。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