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凝并损失下大气新粒子的存活概率
编号:2044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21:19:16 浏览:829次 特邀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9日 15:2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5min

所在会场:[S13] 主题13、气溶胶与大气环境 [S13-5] 主题13、气溶胶与大气环境 专题13.7、专题13.11(19日下午,214)

暂无文件

摘要
由前体物通过成核和生长生成二次纳米气溶胶的新粒子形成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类型的大气环境中,是大气纳米气溶胶的主要来源。成核后生成的新粒子需要生长至大粒径才可以对云凝结核数浓度、颗粒物质量浓度等气候和环境指标产生显著贡献。因此,以存活概率表征的纳米气溶胶在生长过程中的存活比例是决定新粒子气候和环境效应的关键因子。
用所测气溶胶粒径分布反演新粒子存活概率,或用存活概率模拟颗粒物的演化,是新粒子环境效应研究的基础。但长期以来对存活概率的研究面临重重困难,认识相当有限。此前研究表明,高凝并损失下存活概率的测量值与理论值存在高达数个至十数个数量级的偏差(Kulmala et al. 2017)。故本研究主要回答有关存活概率的两个核心问题:
1. 如何用所测粒径分布反演存活概率——测量值的计算方法是否正确?
2. 存活概率的测量值和理论值是否一致——能否解释高凝并损失下新粒子的存活?
本研究基于理论推导、气溶胶动力学机理模型验证和长期大气观测,提出了用所测气溶胶粒径分布反演存活概率的新方法。相比于只考虑生成速率的传统方法,新方法修正了此前忽略的气溶胶粒径分布几何标准偏差的影响。同时,通过烟雾箱可控体系实验,证明了10纳米以下气溶胶凝并损失的有效性,为理论预测存活概率提供了依据。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北京大气新粒子形成和生长事件的逐一、分时间、分粒径分析,本研究发现平均而言,新方法得出的1.4至100纳米新粒子的理论与实测存活概率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即可以理论解释新粒子在高凝并损失条件下从成核粒径生长至大粒径(100纳米)的存活现象。这一结果一方面为进一步研究新粒子形成和生长的环境效应提供了有力手段,另一方面也为反推新粒子的生长速率和生长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关键词
气溶胶,新粒子,生长速率,存活概率
报告人
蔡润龙
副教授 复旦大学

稿件作者
蔡润龙 复旦大学
蒋靖坤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KulmalaMarkku University of Helsinki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