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气低温新粒子生长特征和机制研究
编号:2041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21:19:15 浏览:753次
特邀报告
摘要
北京的大气新粒子生成、生长及其前体物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当T>10℃时,低挥发性气体可解释新粒子生长速率(GR)的50%以上;而在冬季大气低温(T<10℃)条件下,仅能解释GR的10-25%。低温下过饱和的HNO3和NH3对于新粒子生长的贡献增加,但NO3-仅占新粒子组分的<14%。因此,可能存在未知的生长机制或未考虑的气态前体物。本研究使用热脱附化学电离质谱(TDCIMS)测量了北京冬季新粒子生长期间8-40 nm组分变化,并对气态前体物的冷凝生长进行模拟。结果表明,低温新粒子有机组分与常温时存在显著差异,而这种差异无法被包含H2SO4、HNO3、OOMs和OVOCs的冷凝生长模型模拟出来。为了进一步探究这个问题,团队搭建了可控温至-15℃的串联流动管模拟OVOCs对于新粒子生长的贡献以及纳米颗粒物组分和相态的影响。
稿件作者
李晓晓
武汉大学
李雨阳
清华大学
成海容
武汉大学
SmithJames 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郝吉明
清华大学
蒋靖坤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