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x控制与PM2.5生成的非线性响应关系:以京津冀地区为例
编号:1994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21:01:18 浏览:790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9日 09:0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S13] 主题13、气溶胶与大气环境 [S13-4] 主题13、气溶胶与大气环境 专题13.4(19日上午,220)

暂无文件

摘要

在中国京津冀(BTH)地区COVID-19封锁期间,氮氧化物(NOx)排放大幅减少,尤其是交通源,但仍无法避免以硝酸盐为主导的PM2.5污染的发生。为了实验性揭示NOx控制对PM2.5二次成分(特别是硝酸盐)形成的影响,使用烟雾箱在不同NOx浓度下对混合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进行了光化学模拟实验。 在控制实验中,气态前体的比例与京津冀地区通常观察到的环境条件相当。在相对恒定的VOCs浓度下,当初始NOx浓度降低到控制实验中的40%时,颗粒物质量浓度并没有显著减少,但当初始NOx浓度降至NOx,0的20%时,颗粒物以及硝酸盐和有机物的质量浓度出现了突然下降。在烟雾箱实验中,二次气溶胶开始下降的质量浓度的“临界点”位于0.2-0.4 NOx,0(或0.18-0.44 NO2,0)。氧化能力和太阳辐射强度在形成的颗粒物质量和组成中起着关键作用。在秋冬季节对京津冀地区的外场观测中,“临界点”存在于0.15-0.34 NO2,0,这与实验室模拟结果大致相符。我们的结果表明,通过减少超过60%的NOx排放可以显著减少二次气溶胶的形成,这可以是进一步缓解京津冀地区PM2.5污染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二次气溶胶
报告人
李俊玲
副研究员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稿件作者
李俊玲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褚旸晰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