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21年秋冬季邯郸市PM2.5污染特征与来源对比
编号:1991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21:01:17 浏览:840次
口头报告
摘要
2018年国务院发布《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蓝天保卫战),为研究邯郸市秋冬季在蓝天保卫战前期(第一阶段)、中期(第二阶段)和后期(第三阶段)PM2.5污染特征与来源,于2016-2021年秋冬季采集PM2.5样品,基于8种水溶性离子、EC和OC浓度数据,通过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后向轨迹和潜在源贡献因子(PSCF)分析法对其进行来源解析。结果表明,近几年PM2.5年度和秋冬季浓度均值整体呈降低趋势,采样期间3个阶段中水溶性离子(WSIIs)和总碳(TC)浓度也均逐阶段下降,但其中二次组分占比的变化规律不同。3个阶段中SNA浓度分别占PM2.5总浓度的46.79%、48.86%和43.22%;SOC在PM2.5中的占比为12.43%、14.05%和6.81%,占比均先上升后下降。3个阶段中SOR均值分别为0.34、0.37和0.36,NOR为0.23、0.28和0.28,说明蓝天保卫战期间二次转化程度最高。从污染物来源看,蓝天保卫战期间一次排放有所下降(主要是燃烧源与工业源),结束后一次排放上升,且经后向轨迹聚类分析可知第二阶段二次源贡献率明显高于其他阶段,尤其是来自山东和陕西的气流。潜在源分析表明3个阶段WPSCF高值区域均主要集中在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随着蓝天保卫战的开展,二次组分贡献突出;蓝天保卫战结束后,二次组分占比下降,一次组分的影响增大。
关键词
PM2.5;蓝天保卫战;水溶性离子;碳质气溶胶;来源解析
发表评论